淺談《讓子彈飛》電影劇本的改編_電影藝術論文.doc
淺談《讓子彈飛》電影劇本的改編_電影藝術論文淺談《讓子彈飛》電影劇本的改編_電影藝術論文 電影藝術論文 [摘要]本文將《讓子彈飛》和其原型文本《盜官記》作一比較,指出《讓子彈飛》在人物、故事情節、主題等三個方面與原 作相左,不是簡單的改編而是另起爐灶,并進一步分析了所謂“改 編”的得失及個中原因。電影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歷來就有,且不乏比 肩或超越原著的經典之作。《讓子彈飛》對原著的“改編”在部分影 迷眼里也被稱為成功之作,然而也有相對立的聲音,本文將從人物、 故事情節以及主題上來闡述自己的觀點。 《讓子彈飛》改編自馬識途的小說《夜譚十記》中的《盜官記》。《夜譚十記》主要以中國20 世紀30 年代抗戰時期國民黨舊衙門里的 10 位窮科員輪流講故事的獨特敘事視角,通過10 個故事真實再現當 時重慶的社會百態。但是,看過《讓子彈飛》再看馬識途的原著《盜 官記》,不由感覺如鯁在喉,不吐不快。與原著相比,《讓子彈飛》無 論是在人物形象、故事情節、最終結局、故事主題等方面,都與原著 相左。眾多的量變最終導致質變,從《讓子彈飛》到《盜官記》已經 不僅僅是舊瓶裝新酒的問題,而是另起爐灶,徹底打破舊瓶而又完全 裝新酒的問題,這個“新”字表現在以下方面。
一、賦予主要人物全新面貌,使之脫離原著 《盜官記》中張牧之“出生在一個十分窮苦的家庭里,從小受苦, 衣食無著,到了剛能端飯碗的年紀,便被送到一家地主老爺家里當放 牛娃兒去了。這家地主其實是本縣第一塊大招牌的大地主黃天榜大老 爺的管家”[1]。不但如此,張牧之還不識字,沒有文化。長工們的 領班張老大愛擺龍門陣,講一些綠林好漢俠義故事,對年幼的張牧之 起到啟蒙作用。張牧之拜張老大為師,勤奮好學,“經過幾年的努力, 張牧之居然也能讀唱本和別的小書了”[1]。張牧之在妹妹被黃天榜 的大管家侮辱自殺后,與黃天榜結下不共戴天之仇,上西做了強盜, 并且在縣衙門的幾次圍剿中都“飄忽不定,難以捕剿”。后來在陳師 爺的幫助下,到省城花錢打通關節買到了縣長的委任狀。當上縣長后 張牧之做了一系列善事,被百姓稱為“張青天”。小說文本中,張牧 之是個“年輕英俊,一表人才”的白面書生,果敢但不睿智,粗獷豪 爽但愛慕虛榮,關鍵時刻不聽陳師爺的勸告,以至于以悲劇收場。黃 天榜也僅僅是個欺男霸女的地方豪強劣紳、無惡不作的惡人代碼而 已。可以說,小說文本中這兩個主要人物形象并不鮮明,尤其是黃天 榜,只是個模糊的惡霸符號而已。
經過姜文的改編,電影中張牧之和黃四郎卻性格鮮明,一個睿智、 果敢、霸氣十足,一個老奸巨猾,暴戾成性,但兩人均可以稱為亂世 梟雄。[論文網]影片中,張牧之教導干兒子(六子)要讀書、留學西 洋和東洋,欣賞莫扎特的音樂,足以說明他對知識和藝術的向往,對 錢和權的鄙視,視野和心胸絕非一般的貓小賊。黃四郎則滿口的中英 文融合的詞匯,且具有一定的國學功底。、 等西方語言 詞匯隨口而出,足以說明他是個見過大世面、懂西洋文化的人物。影 片中黃四郎手握短刀在鴻門宴上說“要是這三個人供出我來,我就切 腹,請兄臺當我的介錯人”。張牧之卻反駁說“你搞錯了,介錯人用 的是長刀”。影片實際上是在暗示兩人對日本文化都十分熟悉,尤其 是黃四郎,如果不是深諳日本文化,死的方法很多,為何單單挑選極 其痛苦的剖腹方式呢?而張牧之的反駁則暗示出他比黃四郎更熟悉 日本文化,折射出兩人留洋日本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。 非但如此,兩人還具有辛亥革命余黨的身份。影片中黃四郎交給 假麻子地雷時說:“北中國我不知道,但這種限量版地雷,整個南國 只有兩個”,“第一個在辛亥革命時炸了第一響”,“驚天,動地, 還泣鬼神”。
黃四郎不但知道辛亥革命的地雷是什么型號,還擁有另 外一顆地雷,說明他至少也是辛亥革命的核心成員。而張牧之曾告訴 湯師爺,自己早年追隨松坡將軍(蔡鍔),后來從日本回來落草為寇。 但這些主要人物的個人經歷信息,在影片中僅僅是在兩人的談話中一 閃而過,觀眾來不及仔細思考就被后面十分緊湊的情節所打亂。等看 完電影后再仔細思索,會發現電影在改編過程中,主要人物張牧之和 黃四郎的性格特征、精神氣質、內在底蘊、文化背景、既往歷史等決 定一個人本質的最重要因素已經遠遠脫離原著,發生了顛覆性的改 二、主要故事情節及故事結局脫離原著《盜官記》主要講了張牧之和黃天榜斗法的三件事:一是收一筆 五萬元的愛國捐款;二是“二五減租”,施惠于農;三是親手刀劈黃 大老爺。這三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,一曲三折。而電影中張牧之和黃 四郎斗法主要表現在逼黃四郎出錢“剿匪”,并借民眾之力搶了碉 樓,至于黃四郎是否真的死了,仍舊是個謎。從情節上看,電影中所 展示的故事情節已沒有了原著的一點影子。 此外,兩人結為仇家的原因和故事結局也不一樣。原著中張牧之 被黃天榜害得家破人亡,和黃天榜是不共戴天之仇,必手刃之為快。 張牧之抓住了黃天榜,經過審判準備處死之際,沒想到黃天榜的救兵 劫了法場救走了黃天榜。
而張牧之真盜賊假縣長的身份已經暴露,如 若不是為了殺黃天榜,張牧之完全有機會逃生。但他卻一意孤行要手 刃仇人,窮追不舍最終刀劈黃天榜后被俘。小說以悲劇收場,張牧之 隨著新任王縣長的宣判“土匪張麻子斬立決”[1]而結束了傳奇的一 生。這樣的悲劇結尾無疑更契合《盜官記》所蘊涵的諷刺意味,具有 悲天憫人、警世疾呼之目的。 影片中張和黃的結仇原因始終不明,既不為名也不為利。如果為 名,張牧之要一個“張青天”的虛名,對一個草莽英雄來講沒有實在 意義;如果為利,搶占碉樓后他沒有分得一點財產,甚至他坐的椅子 也被別人搶走了。影片結尾是他非但一無分文,甚至跟他出生入死的 弟兄也各奔前程了。如果真要尋找一個原因的話,那么因為一碗涼粉 而剖腹的六子可以說是一個直接原因。但是,黃四郎鴻門宴上所說的 “彼時彼刻,恰如此時此刻”又暗含著20 年前他和張牧之怎樣的會 面場景?張牧之告訴黃四郎“沒有你,對我很重要”又意味著兩人到 底是何等的冤仇?影片在結尾也沒有說出來,給觀眾留下一個廣闊的 再創造的思維空間。此外,是誰出賣了老二?花姐和老二老三又是怎 樣的曖昧關系?黃四郎到底死沒死?縣長夫人到哪里去了?湯師爺 臨死前要告訴張牧之自己瞞了他兩件事是什么?而黃四郎的死又充 滿著疑惑,影片最后遠去的火車中隱隱約約看到了湯師爺的身影或者 黃四郎的身影,正是這個謎一樣的身影導致張牧之奮力朝火車追去。
姜文在影片中設置諸多謎團,在原著中是沒有的。這些謎團都為《讓 子彈飛》的續拍奠定了基礎,吊足了觀眾胃口,提高了觀眾的心理期 待和渴望,這也是電影市場商業運作的必然所致。 三、影片的主題脫離原著 故事只是個框架,框架中的血肉才是作品的精神內核。《盜官記》 通過張、黃斗法的故事傳達出這樣深刻的主題:揭示出20 世紀30 代國民黨統治時期重慶一帶賣官鬻爵、民不聊生的黑暗社會現象,指出農民已經具有自發團結進行斗爭的覺醒意識,但是農民的最終解放 還只有靠共產黨領導,這是農民的希望所在。小說文本具有深刻的政 治話語內涵和批判主題,洋溢著馬識1/2 12 下一頁尾頁
聲明: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,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,均為采集網絡資源。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,可聯系本站刪除。